李曼瑰(1906-1975),女,廣東省臺山縣人,本名滿桂,筆名雨初。父親李聖質、弟弟李枝榮。*
1914年,就讀如伯女校及淑德女校。*
1918年,就讀路德女校。*
1921 年,就讀廣州真光中學。*
1926 年,中學畢業,保送至燕京大學主修教育,後來轉入中文系,接受熊佛西的戲劇訓練。*
1930年,大學畢業後,任教廣州培道中學,課餘編寫劇本。後以「九一八事變」做為背景編了一齣獨幕劇《愛國瘋狂》,擔任導演。*
1933 年,重回校園,就讀燕京大學國文研究所,研究中國古典戲劇, 創作《花瓶》、《樂善好施》、《往何處去》等獨幕劇。*
1934 年秋,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就讀,創作英文劇本 Water Ghost(〈溺魂〉)、The Tragedy of A Woman(〈婦女悲劇〉)。就讀密西根大學時,於《女青年月刊(上海)》開設「少女通訊欄」,越洋通信對話。*
1936 年,獲得戲劇碩士學位,以 The Grand Garden(〈大觀園〉)一劇獲得霍柏伍德戲劇獎金,並獲得「中國 莎士比亞」的美譽。*
1937 年,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選修現代戲劇,並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東方圖書館,於紐約期間完成Half a Century(〈半世紀〉)、God Unkind(〈萬物芻狗〉)、Devils Unleashed(〈淪陷之家〉)、Homeland(〈兄弟故鄉情〉)、Yang–shih–ying(〈楊世英〉)等五劇。*
1940 年,返國擔任教職,先後任教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英文系副教授、中央青年幹部學校、國立政治大學、國立戲劇專科學校、江蘇省立江蘇學院等校,並倡導女權思想。*
1941年,發表《慈母恨》、《淪陷之家》(Devils Unleashed中譯本)兩部抗日獨幕劇,並加入中國國民黨,於重慶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組長,主編後期《婦女新運》。*
1942年,2月,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監查會常務監察、兼任國民黨女青年處副處長。*
1943年,擔任中央青年幹部學校研究部英文教授。 *
1945年,中日戰爭結束後,回到南京,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執教兼任江蘇學院英文系主任。*
1946年,1月,《婦女文化》創刊,李曼瑰、陸慶、吳元俊擔任編輯、冰心、陳衡哲擔任編輯顧問。9月,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二屆中央監察會監察、常務監察;11月,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。*
1948年,任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。*
1949 年,跟隨國民政府遷臺。*
1950年,擔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委員,負責話劇稿件的審查,同時也持續從事劇本創作和戲劇教育的工作。*
1957年,獲教育部文藝獎金戲劇獎。*
1958 年,獲得聯合國贈送的獎學金,赴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。*
1959年,接受亞洲協會的旅行獎金,赴歐亞各國考察戲劇。*
1960年,創立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,與教育部中華話劇團合作,組織「三一戲劇研究社」。*
1962年,在教育部輔導下成立「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」並擔任主任委員、設立「金鼎獎」及舉辦「青年劇展」。*
1967年,創設「中國戲劇藝術中心」,為提倡兒童劇而成立「兒童戲劇推行委員會」。*
1969年,創立「海外影藝推行委員會」、「兒童教育劇團」。*
1971年,創立「華僑青年劇團」。*
1973年,創立「中國青年劇團」。*
1950 至 1972 年,盡力推動台灣劇運。從 1950 年代的「新世界劇運」、1960 年 代的「小劇場運動」至 1970 年代的「基督教藝術團契」。創作了《皇天后土》、《王莽篡漢》、《光武中興》、《淡水河畔》、《阿里山的太陽》、《瑤池仙夢》等 14 部劇本,先後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、國立政治大學、私立輔仁大學、國立臺灣大學和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任教,並且擔任過中國文化大學和政工幹部學校的戲劇系主任。*
1974年,以《瑤池仙夢》一劇,獲得中華民國第一屆最佳劇本獎及中山文藝創作獎。*
1975年,10月20日,因腸癌病逝三軍總醫院,享年68歲。*
1975年10月22日,全國教育界、文化界及戲劇界人士舉行紀念會,一致通過尊其為「中國戲劇導師」。*
政治作戰學校成立曼瑰圖書室,收藏其手稿及文物。*
李曼瑰逝世後, 姚一葦、趙琦彬、張永祥等人組成「李曼瑰教授遺著編輯委員會」。*
1979年8月, 臺灣正中書局出版《李曼瑰劇存》四冊。*